夜晚的南长街,青石板路映着暖黄的灯笼光,游客与本地人交织如梭。书码头二楼的剧场内,一阵阵笑声穿透木窗,混入运河畔的风里——这里是大发喜剧的脱口秀现场。台上演员调侃着职场“摸鱼”的日常,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,有人高喊:“再来一段无锡话版的!”无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,正在将笑声融入自己的文化版图,激荡起年轻的活力。
4月1日19点,市井喜剧位于T12的剧场外,已经排满了前来观看脱口秀新梗赛的观众。进入剧场,欢快的音乐响起,观众随意入座。演出准点开始,剧场内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,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也总能带来新的笑点,当投票选出本场表演前三名时,热闹的气氛到达了顶峰。
几年前的无锡,年轻人的夜生活总绕不开商场、影院或酒吧,想找一场“能互动、能解压”的演出却寥寥无几。2019年,李大发在南长街创立了大发喜剧,无锡第一家脱口秀俱乐部。“起初心里没底,但第一场就坐满了80人。”她回忆道。彼时,无锡的演出市场以传统戏曲、音乐会为主,脱口秀的出现,像一块拼图,恰好补上了“轻松、年轻化”的缺口。
“以前想看场即兴演出,得跑上海或南京。”“95后”观众小潘说,现在打开小程序,不时能看到自己感兴趣的脱口秀演员来到无锡。
禧宝了解到,今年已经有小鹿、刘旸等知名脱口秀演员在无锡大剧院开专场,无锡的脱口秀厂牌也从1家增至4家,他们每周至少演出5场,覆盖职场焦虑、婚恋困境、城市文化等话题。白领小王是剧场的常客,他说:“在这里,大家笑的是相似的烦恼,感觉被治愈了!”
这种转变背后,是城市娱乐消费的深层需求。无锡作为新一线城市,年轻人口逐渐增多,他们追求轻量化、高共鸣的社交体验。脱口秀的即兴互动和“冒犯艺术”,恰好打破了传统演出的单向输出模式。大发喜剧的粉丝群中,有人每周跨区赶场,甚至自发组织“段子评鉴团”,为演员提供反馈。“观众成了内容共创者,这是传统演出难以实现的。”李大发说。
脱口秀在无锡的扎根,离不开城市文化空间的悄然生长。大剧院、红船场、书码头……这些或现代或古朴的场地,为脱口秀提供了舞台。红船场内一处由老厂房改建的文创空间,在2023年引入脱口秀场喜局社后,上座率飙升60%。“观众喜欢这里的工业风混搭喜剧氛围。”喜局社创始人白语说。
年轻人则是产业背后的核心驱动力。喜局社调研显示,观众中20—30岁群体占比超七成,且女性观众占六成以上。“她们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。”白语分析。为此,俱乐部推出“喜剧训练营”,鼓励普通人登台。一位银行职员在开放麦上吐槽“数钱数到手抽筋,工资卡却纹丝不动”,引得全场鼓掌——这种“接地气”的互动,让脱口秀不再是单向表演,而成了城市情绪的出口。
更微妙的是,脱口秀正在重塑城市夜经济。红船场的商户发现,演出散场后,周边奶茶店、小吃摊的营业额平均增长30%。“看完脱口秀,大家更愿意结伴逛逛夜市。”喜局社附近的茶饮店店员告诉禧宝。笑声,成了串联消费场景的隐形纽带。
然而,李大发坦言:“小剧场还是太少。”南长街的演出也常因停车难“劝退”了部分观众,但她仍坚持:“江南韵味和脱口秀的反差感,反而成了特色。”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脱口秀成了城市文化的“翻译器”。演员们将无锡的早面店、鼋头渚樱花塞进段子,甚至用无锡话演绎网络热梗。“有北京观众听完‘灵山佛系打工人’的段子,专程去灵山景区打卡。”白语说。而锡城的文旅部门也正筹划推出“笑游无锡”主题路线,让游客在观光大巴上,一边听着有趣的演出,一边游览城市美景。
眼下,无锡的脱口秀厂牌正酝酿更大的计划。白语想打造“长三角喜剧联盟”,联合上海笑果、南京无名喜剧举办巡演,筹划“无锡喜剧节”,邀请全国厂牌一同参与“最炸场子奖”。“目标是让无锡成为新喜剧的地标城市,就像阿那亚之于戏剧。”白语眼中闪着光。
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内容深耕。喜局社要求演员每月更新70%的段子,“不能只靠谐音梗,得有人文观察。”白语以“无锡地铁冷知识”为例:“演员发现三阳广场站出口像迷宫,段子火了后,地铁公司居然联系我们优化指示牌——喜剧真的能改变生活。”
“脱口秀产业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体现城市包容性的。”白语说,圈内其他城市的小伙伴对他们很是羡慕,而无锡最近出台的《无锡市繁荣文化旅游业若干政策措施》,或将成为无锡下阶段脱口秀发展的助推力,“这说明我们不只是‘搞笑的’,更是城市软实力的组成部分。”白语说。
深夜场散场时,观众三三两两走出书码头。运河上的游船已熄了灯,但他们的笑声仍飘在风里。这座城市的故事,正被一群讲段子的人,写进新的篇章——或许某天,当人们提起无锡,不再只有酱排骨和太湖,还有那些在剧场里炸响的、属于新时代的笑声。
无锡市梁溪区文化馆
邀请你关注梁溪区文化馆、江苏公共文化云
转自:无锡日报
编辑:苏苏
审核:峰哥、小娅
发布:杜爱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