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推广
跟着《三十六计》学成语——上屋抽梯
发布时间:2020/09/02   点击:374
1 - 640?wx_fmt=gif.jpg

跟着《三十六计》学成语



说到兵法、说到计谋,我们经常会想到“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”,很多人可能以为这句话是出自《孙子兵法》,其实并不如此,它真正的起源应该是《三十六计》。

《三十六计》是一部影响较大、流传甚广的兵家权谋书。而“三十六计”这个词,来自于南北朝。《南齐书·王敬则传》记载:“敬则曰:‘檀公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,汝父子唯应急走耳。’”这里的“檀公”就是指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檀道济,由此则可以看出,“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”是檀道济所创造。它的意思是,在败局已定、无可挽回的情况下,唯有退却,方为上策。此语后来被人沿用至今,成为众人皆知的成语。不过,这本书究竟为何人何时所写,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,因此人们一般认为此书是在明末清初之际积累成书的。

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并了解真正的三十六计吧。

2 - 640?wx_fmt=jpeg.jpg


上屋抽梯:上楼以后拿掉梯子。借指与人密谈。也用以比喻怂恿人,使人上当。

原文:假之以便,唆之使前,断其援应,陷之死地。遇毒,位不当也。

解释:借给敌人一些方便(即我故意暴露出一些破绽),以诱导敌人深入我方,乘机切断他的后援和前应,最终陷他于死地。正如《易经·噬嗑(shì hé)》所说的“遇毒,位不当也”那样,敌方之所以会中我方之计,犹如因贪吃抢食而导致中毒的人,只能怪自己贪利而忘危,以致落入圈套。

浅解:我方故意露出破绽,让敌方产生一种较易取胜的错觉,并以此引诱敌方深入我方腹地,然后截断其后援,使其陷入绝境。

造句:

1.这一仗,我军诱敌深入、上屋抽梯,最后将日寇一网打尽。

2.赵匡胤巧用“上屋抽梯”之计达到了“杯酒释兵权”的目的。

3.我们做事不能上屋抽梯,更不能落井下石。


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,阅读“上屋抽梯”的故事,并回答下方的成语小提问。

3 - 640?wx_fmt=png.jpg


提问1


下面哪个成语和“上屋抽梯”意义最不相同?

A.成人之美 B.过河拆桥 C.卸磨杀驴 D.鸟尽弓藏


提问2


下面哪个括号中可以加上“上屋抽梯”这个成语?

A.他爱捉弄人,经常( ),你千万别上当。

B.既然你这么喜欢这支笔,那我就( ),把它送给你。